欲瞭解更多詳情,請撥
(852)2891-0735

華夏衣冠
《左傳注疏》提及「中國有章服之美,謂之華;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。」華夏素有「禮儀之邦」和「衣冠上國」之稱,服飾彰顯了禮儀文化。《易·系辭下》提到“黄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...”。


上古的夏代文物留存不多,但商代有很多陶器上的繪畫,也有一些陶俑,如實的顯示當時衣著的款式。可見交領右衽腰帶等基本結構已經形成。而經歷周秦漢,唐,宋,明等朝代不斷豐富,確定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,並且對鄰國的服式如韓,日,越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演變出絢爛多彩的服飾文化,春秋戰國、漢代、唐代、宋明等,各有特式,變化萬千。除漢民族的歷代服飾外,尚有其他56個少數民族的衣飾,可謂異彩紛呈,千姿百態,各自各精彩。


漢服與戲服之分別
古裝戲劇的演員所穿著的戲服,來源自傳統的漢服,但有一些明顯的分別。例如一些紋飾,會根據舞台需要,作一些誇張,釘上珠片造成閃閃生光的效果,加上白色的水袖,增強舞蹈動感,將領背上插上帥旗,等等。而各個歷史人物,曹操,包
公,狄青等,服裝的依據是文生武生花旦的舞台規格,與真正的唐宋九品朝服或明朝官補都截然不同。
我們介紹的是歷代漢族的服式而不是舞台戲服。
曲裾直裾
漢服數千年不論男女都是右衽,即是說外領衣緣從左叠向右邊。若衣緣是直垂至衣腳的,稱為直裾,若衣緣是斜邊,螺旋形卷著下身的,稱為曲裾。
自商代至明代數千年,衣料,顏色,刺繡千變萬化,但這幾款基本款式一直成為漢服的最大特徵。
背子及半臂/蔽膝/袍/斗蓬
宋朝開始,女仕很喜愛穿外套。無袖的稱背子或背心,半袖的稱半臂。一般是對襟,長度可以過腰,及膝,或者離地少許。
腰帶前面傳統會挂一幅織綿,稱為蔽膝,朝官有時會利用顏色花紋來分辨等級。在衣服外面,也可以再加上長袍或斗蓬,作御寒之用。
傳統的鞋有很多不同的款,有厚底防泥的舃,皮製的靴,平民的草履等。
冠、巾、帽及頭飾
傳統漢服,不論貴賤,必須有衣有冠。冠是一種硬身的帽子,有冕,弁,緇布冠,進賢冠等,女仕有鳯冠。一般是在較隆重的時候如宴會朝會等使用。
巾,顧名思義,便是一片巾,把髮束起,有時會打個結。後來發展成一種可以摺叠的便帽。
帽是布質縫好不能再攤開成為巾的頭飾,如六合一統帽等。女仕若不戴冠時會結髻及用釵,簪等頭飾。
襟領和衣袖
衣緣一般用稍厚的料,由襟領垂至衣腳。領基本款式是交領右衽。唐宋也流行圓領,而明朝亦流行對襟的款式。
古代袖多偏窄。到了唐代,出現大袖款,仕女尤其喜愛。也有袖身寬,而袖口收窄的款。文人多寬袖,勞動者多窄袖。
制度
出席不同的禮儀活動,有不同的衣著,若不依規定,便是無禮。
祭服:祭天地祖先所著,極是莊嚴,官家用冕或爵弁,服衣上黑下紅。
朝服:每月朔望或朝儀見天子所著。
公服:每天辦公所著,不同等級有不同顏色及配綬。
燕服:亦即常服,官員平民平常穿著。由於不必拘禮,反而因花樣時款個人喜好等更是多彩多姿。
上衣下裳/襦裙/深衣
自商代開始,衣服都是上下身分裁的。上身的衣服稱為衣,下身的衣服稱為裳。這種款式直至明代仍在祭服上使用。
但自漢代開始,有上下合裁的款式,稱為深衣。這種深衣的款式,有短的僅及兩膝,亦有長可曳地的。男女款基本是相同的。
而女仕則在宋明兩代仍喜愛上下分裁的款式,下裳開闊成為裙。或有在短的深衣之下再加一長裙。上衣稱為襦,下衣稱為裙。
補/衣料
明朝官制在胸背會有一幅刺繡,稱為補,不同的官職及等級會有不同的鳥獸紋。
平民衣服一般用綿麻,因此稱為布衣,富家人會用絲綢錦緞。絲織漂染的技術,在唐代已經相當成熟,製成品極之豐富絢麗。
歷代漢服特色
周,秦,漢的變化不大,主要仍是上下分裁的衣裳為主。唐,宋兩代社會經濟繁榮,紡織技術進步,又與外族接觸增加,因此雖是深衣為主,但變化多端。
是漢服最成熟的朝代,不但朝服規格完備,平民服式也不斷推陳出新。